涉煤产业等同于高耗能、高污染?等同于“傻大笨粗”、不可持续?在襄城县,企业家的响亮回答是:“不!”
站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达7.63米的亚洲最大焦炉前,看不见传统焦化企业的滚滚黑烟、闻不到刺鼻焦油味。“这完全得益于公司大手笔实施的污染综合治理。”9月4日,河南平煤神马首山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前进介绍,去年公司投入近2亿元实施焦炉技术改造,原料煤入厂后被“吃干榨净”,无废料出厂,助推企业2020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襄城县矿藏丰富,煤炭储量高达15亿吨,过去是“靠山吃山”,煤炭产业“一家独大”。近年来,襄城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使县域主导产业实现了从最初的煤炭“黑色经济”到煤化工“循环经济”、再到实现硅碳新材料“绿色经济”的蝶变。2020年,襄城县硅碳先进材料产业园工业总产值近400亿元,从业人员1.3万余人,产值占襄城县工业经济的70%以上。
在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一个个整洁的控制室内,摆放着一台台悄无声息运转的仪器,技术工人聚精会神盯着电脑屏幕操作,产出的成品通过一条条硕大的管道向外传输。“它的内壁比镜子还干净、光滑,输送的8N级高纯度硅烷拥有15项国家技术授权专利,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硅烷科技董事长孟国钧说。
从焦炉煤气制氢到高纯硅烷,是襄城县硅碳新材料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为打通这一瓶颈制约,襄城县政府与当地相关企业负责人先后3次到上海,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肖文德,将原本完成实验室小试的高纯硅烷实现产业化,推动襄城县煤化工产业向高端新材料的延伸。
走进长达333米的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效单晶硅电池片标准化厂房,一片片纤薄的单晶硅片,在恒温恒湿的无尘车间内,经过制绒、镀膜、烧结等“精雕细琢”,变成高效太阳能电池片。“我们的生产线采用行业最新的PERC工艺,生产的电池片优良品率超过98%,光电转换率接近23.5%,是全球光伏行业的最高标准。”平煤隆基总经理李旭杰说。
截至目前,襄城县拥有院士工作站2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2家,引进北京大学李光武教授团队、上海交大肖文德教授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团队)12个,为加速发展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我们要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催生的重大机遇,以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主旋律,加快培育打造千亿级硅碳先进材料产业集群,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襄城县委书记孙毅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