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您对此方案有意见建议,请登录政府门户网站进行留言,或发送邮件至xcxzwgkbgs@163.com。
截止日期:2019年1月31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全县经济实力,开创襄城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发展举措,坚定发展信心,压实发展责任,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突破,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二)坚持协调发展。紧扣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提升城乡发展效能,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团结奋斗。
(三)坚持绿色发展。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坚持开放发展。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丰富开放发展内涵,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深化经贸合作、人才往来和文化交流,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五)坚持共享发展。突出人民主体地位,践行为民服务宗旨,重点打好脱贫、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组合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最关心的切身利益。
二、工作目标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2%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增长7.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外贸进出口总额9000万美元,增长达到3.5%;实际利用省外、境外资金分别达到47亿元、1亿美元,总量增长3.5%;政府债务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二)创新驱动效益凸显。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提高0.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2个、3个百分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108人。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44.02%;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2%和4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0.17;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四)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目标;全县大气环境质量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低于93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低于45微克/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49天;地表水水质全部达到V类以上。
(五)民生保障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社会就业持续增加,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完成全年脱贫攻坚任务,全县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00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0.66%降至0.21%;城镇新增就业11020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基础。
三、重点工作
(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是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按照“坚定、可控、有序、适度”原则,加大政府性债务控制和化解力度,建立政府债务监控和问责机制,加大专项债券申报力度,健全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全面落实支持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加强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监管,持续开展非法集资、P2P网络借贷风险等专项整治,加大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打击力度。二是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聚焦贫困村、重点村和因病因残致贫群体,深入实施稳定增收计划,切实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社会保障兜底力度,充分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扎实做好住房安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生态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为2020年全面脱贫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坚定不移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严格落实“六控”(控尘、控煤、控排、控车、控油、控烧)措施,突出“两散”治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认真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扎实推进“四水同治”(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全力打造“秀美河湖,生态襄城”。启动土壤污染试点治理与修复,逐步推进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确保完成“绿满许昌”及全面提升许昌市生态廊道绿化建设市定襄城目标。
(二)突出工业转型发展。以县产业聚集区和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依托主导产业及配套产业,完成10个区中园规划编制。推进两园区道路、污水管网、行政服务中心、公租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厂房、土地等闲置资源,完善水电气等要素保障。建立健全企业服务平台,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围绕18个重点项目,履行专班责任,落实工作机制,有序推进前期、在建、建成等项目进度。加快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三大改造”,培育“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积极申报国家级硅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省产业集群商标品牌培育基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河南省专利导航实验区,提升园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水平。坚持效果导向,探索多元化招商方式,严格落实月例会制度及各项招商引资政策,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奋力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三)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重点围绕“首山旅游文化节”、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明清古街、“三山”旅游、宗教文化资源、休闲农旅等,完善道路、住宿、停车场、无线网络等配套服务,发展襄城猪蹄、拉面、粉条、焖面等“老字号”特色餐饮,传承襄城越调等优秀民族文化,以打造精品景点为抓手,提升襄城旅游文化知名度,扩大“千年古县、人文之都、灵山秀水、诗意襄城”品牌影响力。补齐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调发展,培养壮大健康养老业。引导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向新业态转型升级,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点。深化金融改革,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金融生态县及农村金融创新示范县创建工作,提高金融业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水平。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高质量完成《襄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城市总体设计、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修编以及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涉及的33个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编制。持续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交通路网体系,加快街景整治提升,实施乾明大道等6条城市道路建设和古城路、人民街等14条老城区道路改造,健全城市集中供热、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利用、卫生公厕、便民停车场、常庄农贸市场、部分路段供排水管网等服务功能。实施城市生态水系建设,排查整治老城区纳污坑塘,增强城市水源保护涵养。扎实推进三里沟、回民村、大颜庄等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严格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满足群众多样化住房需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重在形成科学、精细、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提升“四城同创”活动成果。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完成《襄城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1)》编制工作。加快农业转型发展步伐,推进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扩大优质小麦等3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夯实设施农业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着力解决饮水、出行、电网、教育、医疗、养老、人居环境等发展不平衡问题,完成60个“四美乡村”创建任务。加大对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的挖潜利用,激发村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活力,勇做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能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和“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弘扬优良家风、营造和谐社风,全面推进移风易俗,铲除歪风陋习、黑恶势力滋生土壤,促进乡村社会治理规范有序。
(六)全力保障社会民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办好省市县定民生实事,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深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提升乡村医疗技术水平,积极探索分级诊疗新模式,让城乡居民享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持续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推动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市、县级精品学校创建参与度,深入开展各类教师培训、业务比拼活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开展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百姓饮食、用药安全。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优做细就业信息搜集和服务,持续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力争实现农民工工资零拖欠。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四、强化要素保障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部门权责清单,弘扬“马上就办”精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环境。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一网通办、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改革全覆盖,最大限度利企便民,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创新土地管理机制。统筹全县空间和产业布局,加强各区之间共建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力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工作,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进一步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建立产业用地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用地审批程序和内容,缩短审批时限,全力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创造平等投资机会,扩大社会资本投资途径。优化政府投资使用方向和方式,推动国有资本平台深度参与县域经济发展,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强政策引导,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名录,健全担保机制。
(四)完善人才集聚机制。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推进“金襄引才”计划,不断放大人才政策激励效应,更加注重提升人才集聚效率、更加注重提升人才集聚质量、更加注重优化人才服务,全力打造更加开放、包容、有效的人才创新环境。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量身打造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打造与周边先进城市无差异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各类在襄人才生活放心、工作安心、事业舒心。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健全干部干事创业的容错机制。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研究解决推进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责任,强化考核。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围绕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方案,抓好具体工作落实,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二)创新服务举措。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大力弘扬“敢于担当、争先创优”的精神,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流程、提升服务效能,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正确处理好优化服务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在依规依法、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既做到服务到位,又做到监管到位,不断提升服务的针对性、精准度,努力构建“清亲”新型政商关系。
(三)强化督查考评。把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列入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加大高质量发展指标在县级绩效考评中的权重,树立高质量发展的导向。要建立健全督查和通报机制,加强任务跟踪,督促工作开展到位、资金落实到位、项目推进到位,努力形成一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附件:1.襄城县2019年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
2.襄城县2019年推进工业转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
3.襄城县2019年推进三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x
4.襄城县2019年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x
5.襄城县2019年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x
6.襄城县2019年推进林业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
2019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