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广信息 > 文保名录

城颍遗址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8-04-11 09:58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位于襄城县颍桥回族镇西北。

《辞海》载:“城颍,古邑名,春秋郑地,今河南襄城东北。”

《春秋·左氏传》载:“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共叔段与其母姜氏欲谋庄公。“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命子封(郑国大夫,公子吕)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郑庄公因此“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国大夫颍考叔在颍谷镇守,借着进贡的机会来拜见庄公。庄公设宴赏赐他食物,颍考叔吃了其他食物,却把肉留了下来。庄公问他为什么这么做,颍考叔回答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庄公说“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说:“敢问何谓也?”郑庄公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并表示自己很后悔。颍考叔回答说:“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庄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在城颍掘隧,下见水泉,在见泉处建一阙室母子相见,算是“黄泉相见",从此两人恢复了以前的母子之情。

城颍有一古寨,三面环水,形如莲花,又名莲花寨。今遗址北临河,西临壑,南临沟壕。此沟壕称阴司沟,是当年郑庄公与母亲面见的地隧,沟壕深1.25米、宽约20米。遗址西南有一高台,相传,郑庄公在这里翘首以望,企盼与母亲相见,当地百姓称这高台叫望娘台。

遗址南500米有颍考叔祠,亦称颍大夫庙,始建于元代,明清多次扩建重修。现存清代建筑忠孝堂、火神殿、关爷殿、戏楼等。

忠孝堂,面阔三间,进深7米、高7.5米,砖木结构,三梁四柱,柱础为青石鼓形,上刻有葵花图案,刀功遒劲,纹饰精美。堂前原有马鞍形卷棚,二梁起架,四柱撑立。

与忠孝堂相对有戏楼一座,外形如亭,琉璃瓦封顶,台高1.8米,前台有青石明柱四根,中间二根,有阴刻楹联一副:“梨园伎美标千秋烈妇孝子,乐府功高扬百世忠臣义士”。

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郑将伐许,授兵于大宫,公子阏(字子都)与颍考叔争车,考叔挟车以走,故与子都有隙。伐许之役,考叔捷足先登许城,子都于背后射之,考叔坠城而死。成语“暗箭伤人"即源于此事。

颍考叔死后,葬于颍河南岸(颍桥镇)。祠后有颍考叔墓,高十余仗,长阔倍之。墓门向北,有青石门两扇,高1.83米、宽1.33米、厚0.13米,墓室通道长2米、高2.33米、宽1.1米,后为对称耳室,耳室后为主墓室,主墓室长10米、高5米、宽3.3米,主墓室后又有对称耳室。

古时,颍桥镇处于汴宛、洛许大道,为中原枢纽之地。历代文人墨客凡经此处,无有不拜谒颍考叔祠者,宋大文豪苏轼,嘉佑四年(1059年)省亲返京途中,路过襄城拜颍考叔祠,留有《颍大夫庙》诗一首:

人情难强回, 天性可微感。

世人争曲直, 苦语费摇撼。

大夫言何柔, 暴主意自惨。

荒祠傍孤冢, 古隧有残坎。

千年帷茅焦, 世亦贵其胆。

不解此微言, 脱衣徒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