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广信息 > 文化遗产 > 文博文物

襄城城墙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3-04-05 15:10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襄城城墙

据《襄城县文献录》记载:襄城春秋时名汜,属郑国。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因避其弟太叔带攻占京都(今洛阳)之难逃奔郑国,居住于汜。其后96年(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始在汜之西北一里筑新城。以周襄王曾居于汜,定名襄城。

襄城城墙,历经修筑,隋唐后始扩建成今天的规模。不过仍为土城。现存城墙,位于县城西南侧,长2297米,高6米,基部厚9米,上部厚6米,多为明代重修,城墙外部根基用长条形红石垒砌,整个城墙是用黄土夯制而成,城墙里面部分地段用青砖覆面,但大部分是用黄土夯成。

襄城城墙,在明代经历较大规模的修建有三次:第一次是明嘉靖二十九年主簿樊叙重修,此时县城周长六里八十九步,高二丈,为已初具规模的四方城。城墙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因学宫在县城墙西南,特建奎门,较小,通汝河水道,以纳秀气,共五门。东西南北城门各覆一屋,城门上分别写有匾额:东门为“风传东鲁”;南门为“汝水通津、襟山带河”;西门“眺嵩,西抢陕川”;北门“瞻望亲阙”;奎门为“聚奎楼”。第二次是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李光先以砖筑县城南、西、北三面城墙,以防水患。城外有濠沟,濠水与汝水想通,水深流急,形成又一防御屏障。第三次是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知县诸允修在县城四门增修瓮城。崇祯年间李自成毁城,清顺治八年重修,康熙二十一年重修,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城墙。随着城市的改建,城墙南、东、北段先后被毁,目前,只保留县城西至西北一段城墙和瓮城。

在2500多年的厚重历史中慢慢砌筑起来的这段城墙,每一块城砖中都蕴含着一个或悲壮或感人的故事。其中有关荀灌娘义女救父的故事广为流转。据《晋书》记载:西晋末年,社会军队围攻襄城数月,城中人困马乏,粮尽草绝。危难之际,年仅十三岁的县城太守荀崧的小女儿,灌,为救其父和全程的百姓,夜间率领数十人,逾城突围而出,贼兵穷追不舍,灌督历将士边战边往前冲,直到鲁阳山方才摆脱敌兵追杀,后来搬回了援军,大破敌兵。从而成就了荀灌娘这个威风凛凛的少年女英雄的千古盛名。

西城门及瓮城,西城门为砖砌成,城墙高12米,门高6.5米,宽5米,上部为砖券拱形。城门外增设瓮城,瓮城呈半圆形,长96米,瓮城设一城门。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迷惑敌人,诱敌深入,带敌人进入瓮城,关闭城门,从而一举歼灭。而是因文庙在县城墙西南,待建一门直通汝河水道,既方便取水,又可聚纳秀气。大家可以看到瓮城的城门不是朝向南方,而是朝向西南方的,据说是古人为迎风水,特意这样建造的,汝河在西边由北向南然后绕一个大弯后自西南方迎面而来,这在过去风水说中可大吉的象征,所以建瓮城的人便将瓮城城门设朝向西南的方向以迎风水,为民造福。由于现存瓮城保存完整,曾被入选为“万里长城著名关隘香港回归纪念封”。“万里长城著名关隘纪念封”组委员会征集制作部主任赵爱民先生经查阅史料和实地考查后认为襄城古城墙保存完好,其瓮城完好程度在全国已不多见,其文物价值不低于郑韩故城,保护好古城墙及瓮城对研究历史上城防建设以及对外防御入侵都提供了一定的实物鉴证。2001年襄城城墙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襄城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