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襄城 > 部门动态

襄城县司法局:法律援助暖民心,惠民服务见实效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5-11-21 15:15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襄城县法律援助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2018年,县法律援助中心被省司法厅命名为“全省优秀法律援助中心”,2021年分别被市县两级妇联命名为“巾帼文明岗”,2023年被市司法局评为“全市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今年以来,全县各法律援助机构已受理法律援助案件634件(其中,刑事辩护271件,刑事法律帮助302件,民事代理61件),受援人数715人,有效维护了全县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一、加强网络建设,构建立体式法律援助服务体系

一是精心打造县级法援服务平台。在县法律援助中心设立接待大厅,配备了办公电脑、打印机、扫描仪、评价器和等候座椅等便民设施,设立有私密谈话室和调解室,统一安排执业律师接待来访群众,接听来电咨询,受理法律援助申请。二是设立乡镇和专门领域服务工作站。依托16个司法所设立了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负责乡镇(街道)的法律援助工作;同时,进一步延伸法律援助工作触角,在特定和弱势群体较为集中的县武装部、总工会、退役军人事务局、残联、驻襄武警中队以及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等部门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方便申请法律援助事项。三是完善村级服务联络点。在全县448个行政村(社区)设立了村级法律援助联络点,选任热心公益事业、文化素质高的村(社区)干部、调解员、老教师、老党员作为联络员,更好地发挥他们对基层矛盾纠纷的分流引导作用。目前,我县基本建立县、乡、村三级+专门领域的法律援助网络体系,打造了“城区15分钟、乡村30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实现了县域法律援助工作的全覆盖。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法律援助公众知晓率

一是开展线上宣传。线上开设“‘襄’伴普法”微短剧普法专栏,以法律援助典型案件为题材,拍摄制作“以案释法”微短剧2期,并推送全县新媒体平台播;同时,在“襄城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普法专栏编发民法典、防电信诈骗、未成人保护等涉及法律援助内容12期。设立线上直播普法课堂,邀请律师举办《民法典》系列普法讲座4次。二是开展线下宣传。借助“‘八五’普法讲师团集中宣讲”和“精准普法基层行”活动,法律援助律师与普法志愿者一道深入基层、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与乡村群众、企业员工和广大师生“零距离”接触,宣传普及劳动合同、工伤保险、赡养老人、电信诈骗等常见法律知识,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的公众知晓度和社会影响力。三是开展专项宣传。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法援惠民生、关爱未成年人”护苗行动、“法援夕阳红、护老显真情”专题宣传活动10余次,发放法律援助宣传资料1万余册(份),义务解答法律咨询2800余人次,赠送普法手提袋1万多个,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大大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观念,营造了法律援助维权的浓厚氛围。

三、优化服务举措,树牢法律援助为民好形象

一是实行“点援制”服务。在县法律援助中心接待大厅,将法律援助律师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通过公示栏、网络、宣传册面向社会公示,受援人可结合自身意愿和需求,自主选择承办律师。同时,建立“一对一”案件办理情况反馈和投诉机制,强化办案监督,最大限度地满足受援人需求。二是优化便民服务举措。严格落实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统一受理、审查、审批、指派法律援助案件,实现“一站式”法律援助服务。针对行动不便或特殊原因不能到法律援助机构的申请人,推出电话预约、上门受理、特事特办等服务措施;对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老年人以及特殊情况当事人,积极与县法院法官联系,上门办理法律援助和立案手续,在当事人村(社区)设立巡回法庭,现场审理,就地结案。今年以来,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上门办理法律援助手续5次,深受群众好评。三是畅通农民工“绿色通道”。对农民工因讨要工资、工伤赔偿、人身损害赔偿申请法律援助的免于审查经济困难状况,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并帮助他们向法院申请缓缴或免缴诉讼费用,最大限度解决农民工“打官司难”和“打不起官司”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