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城县库庄镇李吾庄村玉米示范方内,连片的玉米碧浪滚滚,一架植保无人机在机手的操控下腾空而起,每隔数秒便精准投放“神兵”—赤眼蜂,一颗颗乒乓球大小的“蜂球”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每颗球体内含2500头以上的赤眼蜂成虫。
为有效防控玉米螟等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依赖,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襄城县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无人机投放赤眼蜂放蜂球防控玉米螟等虫害,通过“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术,为秋粮稳产增收筑牢防线。
据了解,赤眼蜂作为一种寄生性天敌昆虫,是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天然克星,它能根据害虫产卵时释放的信息素找到害虫的卵,在害虫卵内进行寄生,其幼虫在玉米螟卵内发育时会消耗卵液,使害虫无法孵化,实现“以虫治虫”。
“听说这些蜂球在投放后两到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孵化出赤眼蜂,开始消灭害虫,这一下都能少打可多药。”种植大户马志龙说道。
“8月5日,我们启动了首轮放蜂仪式,对1500亩玉米地开展玉米螟等虫害防控,此次预计投放蜂球6000颗。根据玉米螟产卵规律,中间间隔7天进行第二次投放,可覆盖三代玉米螟整个产卵期,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害虫的目的。”乡村振兴事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马平娜说。
下一步,县农业农村局将持续跟踪观察赤眼蜂防控玉米螟等虫害的效果,进一步完善生物防治体系,为更多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提供绿色、高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