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襄城 > 部门动态

好雨润泽乡村间 满目秀美入画来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4-05-02 16:17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实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建设村民富、生态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美丽乡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自2013年以来,襄城县财政局在襄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建设生态宜居新襄城的重要载体,坚持科学规划,注重特色培育,累计筹措资金3.1亿元,支持了36个镇村建设,将春雨洒遍襄城各个乡村,建成了一大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如今,襄城县“美丽乡村”建设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已经成为襄城县乡村建设的一张“金名片”。

一、高起点规划,打牢镇村发展基础

坚持特色突出,科学编制规划。在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时,深入调研,留够规划编制时间,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准确定位,突出主题,力争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特色品牌。坚持注重统筹,实现资源整合。以农民为主体、村集体为主导,因地制宜做好资源要素的合理分配,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推动“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以每个村各具特色的小“珍珠”串起美丽襄城的大“项链”。升级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全域规划,由以点带面到连线成片,推动美丽乡村从“一处美”到“一线美”迈向“一片美”。

(一)镇区项目规划重点“点点儿”。对全县15个乡镇镇区进行重点打造,在充分考虑城镇化规律、当地农村人口城镇化发展趋势、区域特征等因素基础上,结合产业、镇村、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等各类规划,根据不同乡镇特点,对乡镇镇区布局建设统一谋划,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

(二)中心村项目规划个别“连线儿”。在中心村规划时,注重打通镇区和中心村之间道路,重点连线。在镇区项目建设的同时,立足于一定基础设施建设的村庄进行美丽乡村中心村规划,根据中心村村庄的地域优势、资源禀赋,注重挖掘历史民俗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持乡村风貌,走差异化、特色化建设路子,努力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的精品村、亮点村。

(三)美丽乡村群规划集中“串串儿”。在规划美丽乡村带时,依托湛北乡、山头店镇产业优势,重点打造以七里店、徐庄、古庄、李庄、姜庄、北姚、南姚、杨庄、尚庄、姜店等十多个行政村为中心的“美丽乡村带”。打造襄城最美田园风光带,紧扣产业发展、文旅休闲、绿色生态主线,扎实推进“两轴六区”建设。“两轴”,即“首山漫游”和“油菜花海”两个景观轴;“五区”,即尚庄瓜蔬田园区、北姚樱桃采摘区、七里店小吃体验区、古庄寺民宿文化区、海棠园生态观赏区、白灌渠水文化游览区。

二、高质量建设,提升镇村品位档次

坚持久久为功,实现理念升华。在推进建设过程中,襄城县财政局坚持制度靠前,以打造“七好”(好规划、好路子、好村庄、好体系、好村风、好班子、好制度)为主要任务,以“三清洁”(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切入点,以“八有”(有合理的村庄规划、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宜人的人居环境、有稳定的主导产业、有宽裕的生活水平、有配套的公共服务、有淳朴的民风民俗、有良好的管理机制)为工作目标,大力整合资源,走好“群众路线”,凝聚美丽乡村建设合力。

(一)完善建设机制,提高建设水平。在项目管理方面,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县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操作,出台《襄城县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襄城县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建设绩效考核细则》等文件,认真执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项目建设公示制、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工程监理制、台账管理制度、项目预警督察制度、项目建设标准等,为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奠定基础。

(二)明确重点,加快建设进程。围绕美丽乡村的重点,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镇区和村庄内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从项目申报到项目实施,始终把宣传引导、炒热干群思想作为重点工作贯穿始终,在全县及项目乡村形成相互支援、争先创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精品工程的良好氛围。同时,把建设美丽乡村与首山山体修复、白灌渠整治、道路改建、弱电入地等统筹推进,实现村庄的绿、亮、净、美、文等“五化”。镇区和中心村项目的实施,道路硬化,排水设施健全并运转良好,坑塘河流和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建立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三)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工程。在推进美丽乡村带建设过程中,根据山头店镇、湛北乡14个极具潜力的村庄实际,在保留村落原始风貌、保护山水田林、挖掘和保护古民居、古树名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融合,彰显乡土、山水和地方人文特色。通过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将生态农业开发、精准扶贫、首山油菜花节、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注重沿路、沿河湖及区域性连片环境整治,提升沿线景观整体效应,高水平打造“点上精致、线上出彩、全域美丽”的乡村风貌。如今,湛北乡以生态农业为主导,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村落群效果初显,尚庄的西瓜、北姚的樱桃、南姚的元老别墅等已远近闻名。

三、高水平管理,改善镇村环境面貌

坚持顶层推动,实现全域秀美。由县委统一领导,乡镇党委牵头负责整体谋划、综合协调、规划布点、统筹推进、督促检查和综合考核等工作,形成乡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项目由乡村具体实施,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把美丽乡村建设列入乡镇综合考评和党政干部政绩综合考核内容,确保建设成效。

(一)“破立”结合改善条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双违”集中整治,查处各类违法建筑,清理各类非法堆场,遏制违法占地违法建筑多发频发态势,破解项目乡镇镇区环境“脏、乱、差”困境;推进“路宅分家”,将道路和民房之间用排水沟及绿化带进行隔离,建立乡村环境新秩序,在保障居民出行安全、减少噪音污染的同时,提升道路沿线环境,改善项目乡镇镇区生产生活条件。

(二)“建管”并重巩固成果。坚持城乡统筹、建管并重原则,按照“公共卫生保洁好、园林绿化养护好、基础设施维护好”的总体要求,出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后期管护实施办法》,实行乡镇、项目村庄两级联动机制,由乡镇组织每个月不定期对各村“公共设施管理、环卫保洁质量”等工程后期管护工作进行考核督查,与村庄的工作绩效挂钩,逐步完善工程管理社会化、公司化运行机制,提升乡镇和村庄环境质量,健全后期管护机制巩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成果。

(三)“治防”互融提升环境质量。以乡镇为重点,整治违法占用、乱停乱放、乱设广告等违规占道行为,规范市场行为。对垃圾进行定点投放、封闭运输,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严格控制建筑红线,严防无序建设、重复建设所造成的矛盾和问题,推进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

十多年来,襄城县财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及配合下,始终把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秉承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积极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满目秀美入画来。通过美丽乡村项目实施,全县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二十多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长效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优化,集体经济实力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乡村人口集聚效能明显增加,促进了城乡文明发展,美了家庭、美了人心、美了经济。全县返乡创业农民已达3万多人,利用外出打工掌握的资金、信息、技术、人脉等资源进行创业,带动8万人实现就近就业。襄城县美丽乡村项目的建设,正在加快向“美丽经济”跨越、嬗变。

“颍汝逶迤去,首山相向开”。在农村综合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勤劳、智慧的襄城人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筑牢乡村治理根基,完善基层财政管理工作,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建设大局,谱写襄城乡村振兴、和谐美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