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襄城县司法局坚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打造新时代人民调解的“襄城品牌”,切实发挥人民调解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法治基础。
(一)完善体系,织密调解工作组织网络。持续深化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目前,襄城县共组建人民调解委员会471个;其中,乡镇(街道)调委会16个,村(社区)调委会448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7个,个人调解工作室2个,其中,襄城县茨沟街道乔皮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被推荐表彰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逐步构建起以县人民调解中心为引领、乡镇(街道)调委会为支柱、村(社区)调委会为基础,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及个人品牌调解室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
(二)精心选育,壮大调解工作组织队伍。今年以来,在全县原有16名乡镇(街道)专职调解员基础上,积极从各乡镇(街道)近几年退休的村支书、村主任、老教师及社会贤达人员中,又精心遴选40余名专职调解员补充到各乡镇(街道)调委会。目前,全县16个乡镇(街道)调委会均选聘专职人民调解员3—5名,其中,颍桥司法所所长、颍桥回族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景克杰、丁营司法所所长、丁营乡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刘晓冬,被省司法厅评选为“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每个行政村(社区)选聘专职人民调解员1名,兼职人民调解员若干名,全县专兼职人民调解员队伍达1400多人,基本建立起一支生活在乡村、熟悉乡风民俗、基层经验丰富、调解能力强的乡村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
(三)强化对接,提升调解工作实效。一是强化信调对接。将各司法所所长、乡镇专职调解员纳入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周一接访制度,并主动与乡镇(街道)信访办对接,第一时间介入乡镇(街道)各类信访案件的化解工作,切实将各类不稳定因素在初信初访阶段化解。二是强化管调对接。各司法所、乡镇(街道)调委会积极对接联系乡镇(街道)各管理区干部,第一时间掌握各类信访和矛盾纠纷信息,切实把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三是强化司调对接。各司法所、乡镇(街道)调委会加强与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的工作联动和协调配合,强化一般民事纠纷的诉前调解,在提高基层办案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案件双方互相谅解,彻底解除矛盾纠纷。四是强化普调对接。在调解工作中,各调委会还建立“边调解、边普法”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以案释法”工作。在调解工作中,调解员抓住纠纷涉及的法律问题,向纠纷当事人和周边群众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做到调前讲法、调中明法、调后析法,达到“调处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今年以来,全县各人民调解组织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200余起,为“三零”创建和“平安襄城”建设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下一步,襄城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发扬“枫桥经验”,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向更深层次扩展、向更高质量提升,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谱写襄城县人民调解工作华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