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出效益,促进乡镇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认清重大意义。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快“一乡一业”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有效路径,是通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迫切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刻认识发展“一乡一业”的重要意义,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聚集更多资源要素,丰富更多业态类型,大力推进产业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农业产业强镇、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二)找准发展定位。各乡镇结合发展实际,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聚焦“一乡一业”发展,着力扩规模、延链条、育品牌、增效益,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原则上确定各乡镇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汾陈镇烟叶,王洛镇红薯,紫云镇水果(林果),十里铺镇、库庄镇蔬菜,麦岭镇蜜薯,湛北乡油菜,茨沟乡食用菌,颍回镇、颍阳镇谷子,双庙乡辣椒,范湖乡、姜庄乡大豆,丁营乡、山头店镇花生。
二、总体目标
(一)近期发展目标(2020—2021年)
1.规模扩大:2021年,汾陈镇烟叶1.7万亩以上;王洛镇红薯3万亩以上;紫云镇水果(林果)2万亩以上;十里铺镇蔬菜3万亩以上;库庄镇蔬菜1万亩以上;麦岭镇蜜薯5000亩以上;湛北乡油菜1万亩以上;茨沟乡食用菌100亩(万棒)以上;颍回镇谷子5000亩以上;颍阳镇谷子5000亩以上;双庙乡辣椒3万亩以上;范湖乡大豆6万亩以上;姜庄乡大豆5万亩以上;丁营乡花生3万亩以上;山头店镇花生1万亩以上。
2.效益提升。各乡镇主导产业产值年均提升5%以上,主导产业产值占乡镇农业产值比重提升5%以上。
3.链条延伸。各乡镇至少引进培育1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4.示范创建。各乡镇创建2个以上有特色、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示范村,创建1个以上规模化、规范化、绿色化、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标准化种植示范园。
(二)中远期发展目标(2022—2023年)
1.效益提升。各乡镇主导产业产值年均提升5%以上,主导产业产值占乡镇农业产值比重提升5%以上。
2.主体培育。各乡镇新培育县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2家以上。
3.链条延伸。各乡镇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1家以上。全县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以上。
4.品牌创建。各乡镇培育农产品品牌5个以上;创建有特色、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示范村3个以上,创建规模化、规范化、绿色化、农机农艺相融合的特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园3个以上。扩大谷子、蜜薯、食用菌、辣椒、油菜等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影响力,全县新增绿色产品、名优特新产品认证10个以上。
5.产业融合。各乡镇围绕达到农业产业强镇创建标准,基本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县力争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2个,在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上取得突破。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规划引领。各乡镇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聚焦农业特色产业,结合示范村、示范项目创建,制定“一乡一业”发展实施方案,依托?头企业、农?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建立“产值提升+品牌溢价+质量管控”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形成成熟完善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
(二)强化示范带动。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区位优势等因素,每个乡镇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一批集体经济强、产业基础好、区域品牌响、示范效应强的示范村,打造一批500亩以上连片种植示范园,建设一批良种繁育、推广基地。重点完善示范园和育种基地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形成产业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完善、综合效益显著的引领区。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品质,提高产量,形成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产值快速增长,稳定提升群众直接收益。
(三)强化主体培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鼓励符合条件的种植大户和农户申请登记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积极创建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农民合作社,引导经营主体规范发展。鼓励现有龙头企业积极进行升级改造,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组建产业协会,搭建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对接平台,通过产业配套,资源共享、技术共用、品牌共创等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强化规模经营。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的原则,优化主导产业种植区域。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将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实现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区域化连片种植。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或龙头企业,通过保底分红、吸纳就业等方式,分享产业发展增值收益。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组建农业社会化组织,积极为一般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农资供应、市场营销等低成本,便利化、全链条、全程托管的综合性社会化服务。
(五)强化市场营销。坚持市场主体,政府参与的原则,强化产销对接,拓展销售渠道,降低市场风险。建立带农惠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企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的市场带动作用,通过订单生产、合同收购等多种方式,拓宽市场销路,提高群众收益。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多功能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保鲜等配套基础设施,畅通产品流通渠道,提高错峰销售比例,确保产品稳定增值。依托国内主要电商平台、农产品产销活动、消费扶贫平台,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对接电商企业,面向全国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销售模式。大力培育经纪人队伍和营销公司,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专业、精准的市场服务。完善市场信息发布机制,通过直播、微信等新媒体开辟农产品市场信息专栏,及时收集、整理和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增强农户把握市场机遇、抵抗市场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六)强化品牌创建。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原则,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农产品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健全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二维码,实现“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树立质量过硬的品牌形象。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三品一标”等品牌认证,打造有竞争力、有知名度的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品牌增值效益。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积极参与各地农产品展销、评优、评奖活动,培育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知名产品品牌。
(七) 强化融合发展。坚持科技引领、业态多样、绿色发展的理念,把产业融合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推动科技、文化等要素融入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康养农业、创意农业、旅游农业等新业态。鼓励?头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丰富产品类型,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展精深加工,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一般农户共同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打造出一批主导产业强、生态环境美、农旅融合紧的美丽乡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村生活质量。
(八)强化引资引智。坚持项目引领、龙头带动,积极开展精准招商,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老”字号品牌和“农”字号企业,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创新型团队,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把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的需求与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机构与产业需求对接,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乡一业”发展工作在县农委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分包乡镇的县级领导要当好指挥长,加大对分包乡镇“一乡一业”发展的谋划、指导、协调,推进工作落实。乡镇是“一乡一业”发展的责任主体,乡镇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乡镇长是直接责任人。各乡镇要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组织,组建工作专班,具体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推进措施,抓好项目实施、任务落实,推进产业发展。农业农村局负责进行业务指导,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督促项目实施。发改、财政、商务、自然资源等职能部门要搞好协同配合,为“一乡一业”发展提供土地、政策、空间规划等要素保障,有力推进乡镇主导产业发展壮大。
(二)加大扶持力度。各行业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制定支持培育“一乡一业”发展的配套支持政策,共同推进全县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改、财政、农业、科工、规划等部门要指导乡镇做好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大用地指标倾斜力度,重点保障乡村重点产业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用地;金融部门要创新信贷、担保、抵押等形式,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农业农村、商务、人社等部门要创新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农技推广转化机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扶持培养一批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技术能人;农业农村、财政、水利、交通、供电等部门要整合农田建设、水电路配套、扶贫等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农机具补贴力度,对冷链仓储物流、经营主体培育等实施奖补,最大限度调动经营主体发展积极性;市场监管、特色商业区等部门要加大农产品市场建设管理力度,打造农产品电商平台,加大产品品牌培育力度;农业农村、财政、金融等部门要创新农业保险方式,扩大保险覆盖面,探索全成本保险模式,充分降低农户市场风险,为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严格督导考评。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县委县政府督查局、县农业农村局组成“一乡一业”发展督导考评专班。将“一乡一业”发展工作纳入扶贫产业观摩和村集体经济观摩活动,以现场观摩评比的方式,进行打分排名。督导考评专班对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对落实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进行全县通报批评,与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相结合,实行季通报、半年汇报、年终考评。
附件:1.襄城县“一乡一业”发展考评细则
2.襄城县“ 一乡一业” 发展奖补暂行办法
附件1襄城县“一乡一业”发展考评细则
为加快推进“一乡一业”发展工作,提高各乡镇工作积极主动性,经研究决定,特制订如下考评细则。
一、考核对象
各乡镇(城关镇除外)。
二、考核方式
“一乡一业”发展实行百分制考核。以平时督导观摩考核、年终综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平时考核占比30分,年终综合考评占比70分。
1.平时督导观摩。“一乡一业”发展督导考评专班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察看、核对数据、观摩评比等方式对各乡镇“一乡一业”发展工作情况进行考评。
2.年度综合考评。结合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和乡镇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对各乡镇“一乡一业”发展情况进行考评。
三、考核内容
1.产业规模;2.链条延伸;3.产业效益;4.品牌创建;5.示范园(村)建设;6.经营主体培育;7.招商引资;8.方案制订、措施落实、重视程度、工作推进等情况。
四、结果运用
1.结合平时督导观摩和年终考核成绩,每年评选出“一乡一业”发展“双强双快”乡镇(双强:品牌发展强、主体培育强;双快:产业规模提升快、专业村发展快)。统筹考虑考评得分和品牌创建、发展规模等因素,由“一乡一业”发展督导考评专班推荐,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县政府分别给予50万元资金奖补,并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2.结合平时督导观摩和年终考核成绩,“一乡一业”发展年终排名靠后的乡镇,进行表态发言。
3.把“一乡一业”发展作为发现、锻炼、培养年轻干部的平台,对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积极向县组织部门推荐,优先使用。对在“一乡一业”发展中表现突出的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附件2襄城县“一乡一业”发展奖补暂行办法
为支持“一乡一业”加快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惠农政策落地落实,特制订“一乡一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奖补暂行办法。
一、冷链仓储奖补
(一) 奖补范围新建冷库容量100吨以上。
(二)奖补标准县政府将以100吨补贴5万元为起点,每100吨补贴5万元,以此类推;单库最高补贴50万元。
二、主体培育奖补
(一)奖补范围
新认定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示范性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二)奖补标准县政府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奖励。
三、品牌创建奖补
(一)奖补范围
新认证的绿色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主体。
(二)奖补标准
县政府对新认证的绿色农产品给予申报主体5万元奖励;对新认证的名特优新农产品给予申报主体5万元奖励;对新认证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给予申报主体20万元奖励。
四、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奖补
(一)奖补范围
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
(二)奖补标准
县政府对入选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的乡镇,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