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农业农村局 县级
2023-08-14 2023-08-14 15:18

襄城县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信息来源:【作者:【信息时间:2023-08-14 15:18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一、基本情况

(一) 2022年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襄城县隶属河南省许昌市,总面积9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74万亩,辖16个乡(镇),448个行政村,33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0.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39万人。
襄城县地处黄淮冲积平原中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生产基础完备,属传统农业县。近年来,襄城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加快农业产业化为主要措施,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22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69.12亿元,202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1443元。

(二) 2022年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1、种植业。襄城县是一个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大县。粮食生产是襄城县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小麦(冬小麦)和大豆、玉米是襄城县粮食生产中的三大作物,居主导地位,小麦、大豆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的68%,玉米、红薯、花生等其它作物合计占全县粮食总产的32%。小麦-玉米/大豆轮作是目前襄城县的主要种植模式。
近几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土地整理等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得以修复和完善,加上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新机具的飞速发展,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襄城县的粮食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小麦、大豆、玉产量大幅度提高,2022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7.18万亩,总产量达到58.51万吨。

2、畜牧业。肉牛是我县畜牧业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县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2个,2022年底,肉牛存栏达6.2万头,年出栏商品肉牛3.57万头,牛肉产量1.09万吨,肉牛业产值6.76亿元,占畜牧业产值29.16%,是名副其实的优势主导产业。
近年来,襄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肉牛养殖业的发展,科学谋划牧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土地、资金政策资源整合,为我县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

3、渔业。近年来,襄城县农业农村局以科技为支撑,以特色为方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水产养殖面积368.65公顷,2022年水产品总产量4935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0658万元,养殖有青、草、鲢、鳙、鲤、鲫、乌鳢(黑鱼、火头)、斑点叉尾鮰、红草、锦鲤、小龙虾、黑斑蛙、中华鳖等品种。为加快传统养殖业向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转型,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引导水产养殖企业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鼓励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养殖场”发展模式。加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聘请省、市水产专家传授养殖技术,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病害防治、养护管理水平。

(三)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情况

截止2022年底,县农业农村局在编在岗基层农技人员170人,农技指导员104人,在编基层种植业技术人员在岗率为100%。全县共有8个区域站,每个区域站负责两个乡镇,设备有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培训桌椅、档案柜、床和餐具。全县共有16个乡镇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每个畜牧兽医站负责一个乡镇,乡镇政府安排有固定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有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档案柜。

8个乡镇区域站和16个乡镇畜牧兽医统一使用“中国农技推广”标识,五项制度和服务网络图均挂在墙上。

二、项目实施年度目标

2023年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是:

1、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抽样满意度超过95%,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对象抽样满意度超过95%。每个区域站指导服务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平均不少于9个,对每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上门指导服务次数不少于5次;基层农技人员每人分包5个左右的行政村,在农忙的关键时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2、优质绿色高效技术快速进村入户。推广一批支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质量安全、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的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全县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

3、农业科技示范服务平台基本健全。建成4个示范带动效果明显、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基地年度内示范10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模式,开展不少于10次观摩培训活动,使其成为集示范展示、技术指导、农民培训等多功能、综合性的农业科技示范服务平台。

4、农技推广信息化实现重大突破。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比例超过85%。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现任务安排网络化、推广服务信息化、绩效考核电子化。

5、农技推广队伍业务能力稳步提升。全县1/3的基层农技人员接受连续5天以上的脱产业务培训,至少培育12名以上知识全面、技能过硬、服务优良的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含乡镇、区域站站长)。

6、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在岗率超过90%。在农技人员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公益性与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融合发展、农技人员创新创业等方面形成一批行之有效的做法经验。

三、项目实施内容

(一)做实稳产保供科技服务

1.促进大豆先进适用技术集成落地。强化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作用,贯通农业科研、推广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主要依托市县农技推广机构、农科院所等,协助建立健全大豆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体系,聚焦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落实高油高产品种筛选、技术集成创新及推广普及等应用任务。

2.强化稳产保供任务技术服务支撑。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要求,坚持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介制度,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试验示范、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业防灾减灾等技术服务,强化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责履行。健全技术服务协作机制。针对大豆大田单产偏低现象,明确5名科技骨干,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不少于10次、培训人员不少于500人次。

3.加强先进技术试验示范落地应用。一是高标塑造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增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能力。建成4个长期稳定、作用突出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至少与1个省辖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或教学单位长期、紧密对接,依托基地开展集成示范、推广应用、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等活动,将基地打造为成果检验的平台、技术展示的窗口、推广辐射的源头。规范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运行管理,统一竖立“2023年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标牌,标明示范内容、技术负责人、实施单位等信息;明确年度任务和考核指标,建立技术示范展示档案,并进行考核验收。二是精准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增强农业科技辐射带动能力。按照“选好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原则,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高素质农民遴选科技示范主体,每个乡镇(区域)农技站对接服务平均不少于10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通过指导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强良种良法良机良艺应用展示示范,加快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模式,提升其科学种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将其打造成主推技术应用的主力军。三是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机制,支撑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结合市里发布的年度农业主推技术,重点围绕稳粮扩油、大豆单产提升等需求,遴选12项先进适用技术,成立县级专家组,每个主导产业设1名县级首席专家,实行技术服务首席专家负责制,针对发布的农业主推技术,形成技术操作规范,认真选聘农技指导员,组建技术指导团队,实行农技指导员包村联户制度,每个农技指导员负责指导5个左右行政村,健全“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推广责任机制和“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链式推广服务机制,扩大农业技术服务覆盖面,实现主推技术精准进村入户到田,做好农业防灾救灾减灾技术指导服务,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效率。

(二)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1.提升农技推广队伍能力素质。一是完善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制度机制。统筹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强农技推广人才培训规划,创设线上培训“云学”平台,构建省级示范培训、市县实地培训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训相融合的培训模式,灵活运用理论教学、现场实训、案例讲解、论坛交流等培训方式,优化创新农技人员能力素质提升路径,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二是实施基层农技人员能力素质提升行动。聚焦县域农技推广服务团队能力提升,完成1/3以上在编在岗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省市两级重点抓县域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和农技指导员培训,统一组织连续不少于5天的脱产业务培训;项目县根据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分产业、分层次、分主体开展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其中实训课程不少于3天。三是完善农技人员绩效评价机制。强化服务业绩考评激励,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完善以工作实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机制,推动收入分配与绩效评价结果紧密挂钩,对长期扎根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在职称评聘、成果申报、评先评优、绩效激励等方面予以倾斜。

2.优化特聘农技员队伍管理。在生猪大县实行特聘计划全覆盖,每个生猪大县特聘防疫员20名。特聘计划实施县要完善遴选办法、规范购买服务协议,明确服务内容,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考核管理,实行稳定聘任与动态调整相结合,优先续聘考核优秀人员。做好特聘农技员信息化管理服务,完善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特聘农技员服务管理,广泛宣传特聘农技员优秀典型。

(三)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发展

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互联网+农机作业”等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生产管护、存储加工等全程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牵头建设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引导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主体规范作业标准,特别是农机手技术服务标准等,集成综合技术方案,不断提高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投入品精量施用等科技服务水平。发挥涉农科研院校在人才、成果、平台等方面优势,开展星级农技推广区域站与科技小院联建试点,加强农技推广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四)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1.优化县域农业科技服务。推动县域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公司等社会化服务主体联合开展技术推广服务。

2.深化农技推广模式研究。坚持“一主多元”“一性三化”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原则,结合区域产业布局,突出应用导向,着眼服务效能提升,大兴调查研究。围绕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服务功能、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高站位、宽视野、多路径总结研究农技推广主体作用发挥、农技推广平台载体建设、农技推广制度机制创设等方面经验得失,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技服务模式,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五)提高农技推广信息化水平

1.全力推进线上推广服务。围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重要农时和防灾减灾技术服务等重点任务,发挥信息服务高效便捷、覆盖面广等优势,推动专家教授、农技人员和经营性服务组织等通过微信、抖音、互联网、移动通讯、广播电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等渠道,开展在线学习、互动交流、技术普及等活动,为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实时的指导服务。

2.强化平台应用与管理。继续将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作为项目推进实施、绩效管理、经费安排的重要支撑,加强工作动态、文件材料、能力提升、主推技术、主体培育和示范基地等内容的数据填报和更新工作。支持健全多部门协同、数据共享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探索推进农技人员、特聘农技员注册及核准机制,全面拓宽平台的覆盖面和使用率。

四、项目进度安排

(一)种植业项目进度安排

1.2023年1月,继续做好冬季小麦的田间管理。

2.2023年2月,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专家组;遴选科技示范户,确定技术指导员;选推介发布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3.2023年3-4月,开展以现场指导为主的麦田管理技术服务;示范基地建设情况检查;对科技示范户开展以麦田病虫草害防治为主的技术培训。

4.2023年5月,对科技示范户进行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指导,并到田间地头发放宣传资料;聘请省市专家针就秋粮生产对技术指导员进行一次技术培训。

5.2023年6月,技术指导员通过进村入户、田间地头、电话、微信等方式对科技示范户进行指导;夏播时,按计划做好示范基地的试验、示范、播种工作。

6.2023年7—8月,开展以现场指导为主的秋季作物管理技术服务,发放技术资料;对示范户及辐射农户种植情况做调查。

7.2023年9月,月底前完成示范基地建设情况验收;聘请市植保站专家,对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进行一次以麦播技术为重点的培训。

8.2023年10月,技术指导员了解示范户秋收情况。

9.2023年11—12月,组织技术指导员培训,搞好冬季化除和麦田管理技术指导工作。

(二)畜牧业项目进度安排

1.项目准备(2023年7月)。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组建项目实施办公室,制定各项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制定实施方案。遴选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主体、试验示范基地,组建县级专家组和农技人员队伍,制定各项工作职责、工作制度。

2.项目实施(2023年8月-12月)。根据农时季节,开展规模化肉牛的饲养和管理技术、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全株青贮专用型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肉牛群体高效繁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建成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并开展养殖场户培训、现场观摩、新技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示范等。

2023年8月--11月份:分层次、分批次按计划培训农业技术人员。

3.对项目进行情况实施中期评估(2023年11月份)。总结经验,查找问题。

4.全面总结(2023年12月份)。进行项目自检自评,形成总结报告。

(三)水产项目进度安排

1.编制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遴选水产专家、农技人员、主推技术、主推品种、示范基地、示范主体等,制定各项工作职责、工作制度。

2.组织农技人员参加农业农村部、省、市、县渔业主管部门举办基层技术骨干及技术指导员养殖培训班。

3.专家技术指导及培训,开展水产技术指导,发放技术手册、明白纸等,计划 11-12月份举办县级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技术、大水面生态渔业增养殖技术。

4.基于传统面对面技术指导的基础上,采用新型的信息化技术,开展水产科技网络书屋、远程教育、专家咨询系统、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提升技术服务质量和效率。

5.专家、农技人员分析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意见及建议,制定2024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工作计划。

五、经费使用安排

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四个行业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87万元,经局领导研究决定,资金占比如下:

1、农技人员推广服务补助。主要用于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产生的交通费、误餐费、通讯(流量)费等,该项支出不得超过项目资金总额的30%;聘请技术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所产生的劳务费、交通费等,该项支出不得超过项目资金总额的5%。服务补助按照各地有关差旅补助标准执行。

2、特聘农技员服务补助。由项目县结合产业需求自主确定,原则上特聘农技员服务补助不超过3万元/人/年,共60万元。

3、农业科技示范展示服务补助。主要用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示范主体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集成熟化、示范展示所需的物资投入以及培训观摩活动所需费用。该项支出不得低于项目资金总额的25%。

4.农技人员能力素质提升补助。主要用于各层级农技人员线上线下培训,包括教师授课费、教材费、场地费、食宿费、交通费等。该项支出不超过项目资金总额的30%。

5.信息化服务建设补助。主要用于科研教学人员、基层农技人员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情信息咨询、技术科普、培训视频制作等信息化农技推广服务活动所需的费用。该项支出不得超过项目资金总额的5%。

6.其他补助。主要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料印刷、制度建设、宣传报道、绩效考评等相关费用。该项支出不得超过项目资金总额的5%。

六、项目组织管理(包括项目实施组织领导、参与单位、人员情况与任务分工、保障措施等)

(一)强化组织领导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襄城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农业农村局局长任组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和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局属有关单位(股室)负责人为成员,抽调精干人员组成项目实施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技术培训与指导等具体事宜。

2.组建专家组。技术指导工作实行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负责专家组的日常工作;专家组成员由种植、畜牧、水产、农机四个行业的专家组成。其职责:一是负责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二是协助遴选示范户;三是评审技术指导单位的技术工作方案,落实各项技术管理措施,指导、检查、督促技术指导单位和技术指导员开展工作。

(二)加强资金监管

按照《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23〕11号)要求,规范资金使用,做好补助对象、资金安排等信息公开公示工作,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工作月历制度,强化日常动态管理,紧盯执行进度,把政策目标实现情况、任务清单完成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等纳入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严格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项目预算安排挂钩。

(三)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五项工作制度,实行农技推广制度,完善岗位责任制、工作任务公开制。客观衡量农技人员工作情况和服务质量,将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量、服务对象满意度、支撑主导产业发展成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工作绩效考评体系;二是完善激励机制。要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强化对技术指导员的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直接与工作补助和绩效奖励挂钩,奖励先进、督促后进;三是扎实开展示范活动。以强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联系、提高推广农业信息化水平等为重点,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模式、新机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强总结宣传

认真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做法,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30周年普法宣传等活动,发掘宣传一批在稳产保供、应急救灾中涌现的经验模式、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用好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直播、短视频、长图等新媒体形式加强宣传,为农技推广工作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