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襄城 > 乡镇概况

城关街道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3-06-06 15:37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乡镇简介】城关街道位于襄城县境内,为县治所在地,是全县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流动人口集聚地。面积7.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2000亩,户籍人口5.02万,其中回族约占12.4%。城关街道辖7个街道:东大街居委会、南大街居委会、西大街居委会、北大街居委会、北关街居委会、河东街居委会、民主街居委会;7个社区:河西社区、回民街社区、安庄社区、上徐社区、东关社区、石羊街社区、南坛门社区。

【发展规划】2022年,城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围绕“一产特色发展、二产补齐短板、三产提档升级”的产业发展思路,狠抓招商引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实现全街道地区生产总值35.4亿元,同比增长6.1%;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191万元,同比增长5.6%;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5.76亿元,同比增长3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亿元,同比增长6.5%;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1元;全街道全年完成税收4358万元。

【招商引资】城关街道全面落实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举措,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立落实奖励措施,完善班子成员项目联系、跟踪服务机制,有效解除企业后顾之忧。招商引资工作完成4个项目落地投产,落地总部经济6个,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潜力进一步激活。

【重大项目】以老街改建提升为龙头,做活三产,擦亮襄城古城名片。一方面,全力保证工程进度。明确“抓三产带二产、盘活全局”的思路,紧紧抓住和服务辖区11个在建项目,培植税源。利用襄城老街一期完工和建业大食堂投入运营的有利时机,完成老街北关段的路面修整450米,将基础设施建设、沿街立面修复和廉吏馆、耿谆故居、张端甫故居、特色民宿客栈、戏楼等精品院落建设,作为建设重点。项目完工后,可以有效扩大老街纵深,把清真寺、文庙、奎壁、瓮城等文物古迹串联起来,连通老街形成精品旅游线路,让老街有看头、有逛头,真正成为精品。同时,通过街景整治修复立面的文化市场、烟城路形成风格统一有机整体,实现品位整体提升,优化该区域三产发展环境和潜力,打造“有襄城历史、有襄城文化、有襄城味道”的古韵老街,奠定“一圈两区一线”的发展格局。

推进民生实事,一是高标准完成生态绿化建设。抓住冬春绿化的黄金期,高标准完成了河西社区果树进村、连片造林、补植补栽工作。二是高质量推动民生路建设。西大街、东大街等社区5条道路完成提升改造;河西、南坛门两个社区4条道路完成评审;谋划建设东大街、西大街、民主街等7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既解决了周边群众社会养老问题,又提升了基层阵地。三是高规格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环境集中整治,硬化河堤98米,修建护坡2200平方米,购置雾炮车2台,配备保洁员、巡查员80余名,流动洒水车保有量党年保持在30台以上,为大气污染防治奠定了基础。同时,结合网格日常工作,街道社区干部、网络员对影响大气质量的小散乱污企业开展常态化排查管控工作,对辖区136家小散乱污企业、小饭店、手工作坊进行了全面排查,建立工作台账,加强日常管控,全面落实“双替代”,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源。四是高效率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在前期逐户走访、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群众意愿确定改造内容、建设标准,做好老旧小区改造规划设计。从居民户中挑选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熟悉建筑行业的代表成立党群议事会,让他们全程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监督工程质量,监管资金去向,真正把老旧小区改造建成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同时,为保证工程进度,每一个改造项目都由班子成员具体分包,在保证好施工环境的基础上,积极与施工方沟通对接,建立台账,倒排工期,交叉施工,昼夜施工。省住建厅领导调研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时,对城关街道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截至目前,第一批8个老旧小区已经旧貌换新颜。第二批22个小区已进入施工阶段,第三批6个小区正在进行资金申报。此外,群众关心的低保、宋家门坑塘等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均按计划、按政策扎实推进。

【社会治理】推动干部下沉,打造过硬队伍。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细化网格布设、完善网格功能,根据疫情期间排查掌握的信息,对全街道68个网格进行了合理调整,督促指导各社区完善了第四级网格,明确了党小组长。网格划分更加合理,工作任务更加明确,在“四城同创”“三散治理”秸秆禁烧、大气污染防治、矛盾调解化解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一声令下,街道社区两级干部迅速下沉到网格,下沉到工作需要的每一个角落,网格化管理的成色经受了实战考验。

推进“三治融合”,深化文明创建。一是督促指导14个街村运用“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健全了“一约四会”。居民公约公示公开,“四会组织”制度上墙,定期召开“四会组织”例会,用“居民公约”规范群众行为,用“四会组织”实现自我管理。“好婆婆”“好媳妇”“城关好人”“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志愿者”等350余名不同层面的先进典型传递了正能量,引领了新风尚,迈出了“三治融合”、逐步“善治”的坚实步伐。二是,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巩固基层思想文件阵地。严格落实“三级书记”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强街道社区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以文艺志愿服务为抓手,以传递党的声音、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主线,解决好文艺志愿服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发挥好什么作用的问题。按照“10+N”的工作要求,配置了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等12支队伍,打造政策理论的“播种机”、推动发展的“拉拉队”、联系群众的“连心桥”,组织这些队伍到传递党的声音的前沿阵地去、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一线去、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到需要阳光温暖的地方去。通过文艺轻骑兵作用的发挥,让文明实践活动在乡镇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党在基层的思想文化阵地不断巩固,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制高点。

疫情防控扎实高效。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冲锋号一响,全街道党员干部一呼百应,用始终如一的坚守、始终如一的标准,默默践行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班子成员深入一线、靠前指挥。街道防疫情指挥部结合动态变化制定每日工作要点,街道社区干部、无职党员、志愿者等千余名参战人员始终保持同一个步调、同一个声音。14个街村支书、主任挂帅部署。全街道党员干部防疫一线亮身份、树形象,组建生活物品采购、弱势群体帮扶、防护知识宣传等多支志愿服务队,用守护群众健康、服务群众生活的实际行动感动群众、温暖群众、凝聚群众。空前密切的干群关系为打嬴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了无坚不摧的力量,锻造了团结协作、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党员干部队伍,锤炼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敢想敢干、善做善成、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城关精神。不仅赢得了群众的纷纷点赞,赢得了市县领导的首肯认可,也得了新华网、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在危急关头、决战之中树立了城关形象。

【优势资源】城关街道区位优势明显,具备优良的投资环境。城关街道南距平顶山20公里,北距许昌40公里,东距漯河45公里。漯宝、平禹铁路贯穿境内,东接京广,北通陇海,西连焦枝,G311线、S329线、豫20线、S103线等国道、省道呈米字形交汇,许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作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区,城区主要干道交汇于辖区,人口集中,交通便利,信息通达,社会消费能力强,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

城关街道基础设施完备,具备宜居宜业人居环境。南望紫云山,西依北汝河,旅游资源丰富,随着烟城路西延(东西向)、首山大道贯通(南北向)、滨河路(汝河沿岸)建设等各项重要道路的贯通,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不断完善,城关街道交通物流优势、基础设施优势更加明显,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旅游名胜】城关街道文化古迹众多,汉代古城墙、瓮城、文庙、奎壁、石羊街清真寺等省宝、国宝级文物,星罗密布嵌于沃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文庙,又称孔庙,是敬孔子、教儒学、习六艺、尚科举的重要场所。位于县城西北城关街道利民街,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后经历代扩建整修,至明清形成东西宽118米,南北长192米,占地22656平方米的建筑群。经元、明、清历毁历修,文庙仅存大成殿1座,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建。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奎壁,又名琉璃影壁,是文庙大门前的影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奎壁设计匠心独具,雕刻细腻,刀法遒劲,在全国实属罕见。纵观全壁,气势宏伟,凝视画面,云海浪翻,蟠龙飞腾,麒舞凤翔,栩栩如生,堪称古代浮雕艺术的精品。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墙,最早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现存古城墙全长2297米,高6.5米,宽5米。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是河南省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瓮城,古城墙西门,是一座瓮城门,现保存较完整,呈椭圆形,是古代通往荆襄与陕洛的重要关隘和驿站,被誉为“华夏第一驿”,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载,朝南的城门上曾有匾额:“眺嵩,西扼陕川”,其交通意义和军事意义由此可略窥一二。瓮城南北长58米,东西半径32米,周长150米,红石奠基,青砖覆面,瓮城东、南各有一道城门,形成墙外有墙, 门外有门的奇观。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庆祝活动中,襄城瓮城入选国家邮电总局设计制作的“万里长城著名关隘纪念封”。

古城公园,位于辖区内汝河沿岸,占地400余亩,依水而建,环境清幽,与北汝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相衔接,西、南为伏牛山山脉,东、北为汉代城垣,可看两岸风景秀美,水天互映;可观奇花异木,颐养身心;可赏古城风光,陶冶情操。

襄城老街,又叫南北大街,全长1806米,是许昌市保存最完好的一条古街,南起南城门,北达北寨门,包含南大街、北大街和北关街,全长五里多,是古襄城的中轴线,是老襄城人常说的“五里长街”,曾是“南通荆襄、北达京洛”的千年古驿道,是襄城千年古县的历史见证。通过修复工程,古街如今旧貌换新颜、重铸新辉煌,明清、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布局得到传承和发扬,汝水红城,千年“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