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千年古县展新颜(改革开放的河南实践之襄城篇) ——看改革开放如何推动襄城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3-11-30 15:15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改革开放,45年大潮激荡,征程壮阔。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历史厚重、文化灿烂的襄城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务实创新、拼搏竞进,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在转型发展中跨越奋进,工业、农业、文旅、民生等各个领域建设成效显著,一幅宜工、宜农、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画卷正渐次铺展,跻身“2023中部百强县”之列。

厚植优势

产业提质促蝶变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在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内,各重点项目建设的“热度”和“速度”不减,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施工者们大干快上、争分夺秒的火热景象。

11月23日,在河南天目先导年产6万吨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生产项目现场,吊塔有序运作、施工车辆来回穿梭、建筑工人正在紧张忙碌作业。此项目总投资30亿元,是襄城县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引进的项目,可与河南硅烷科技达成产业链战略合作,项目产品硅碳负极材料已成功进入比亚迪、三星等国内外龙头电芯企业的供应链。天目先导硅基负极材料、硅烷科技高纯石英砂等项目的顺利实施,可助推襄城县硅基新材料产业年产值于2025年达到500亿元以上规模。

襄城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过去以原煤洗选、单一炼焦为主,煤炭产业“一家独大”。近年来,襄城县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创新带动,一块煤从焦油煤气制成氢气,氢气加工为硅烷气,硅烷气最后变成硅基负极材料,推动了煤炭产业从燃料到原料再到材料的高端演进,成功培育出碳基新材料、高纯硅材料、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从煤炭“黑色经济”到煤化工“循环经济”,再到硅碳新材料“绿色经济”的华丽蝶变。

为了做好产业发展的顶层规划,襄城县还编制了《河南省襄城县千亿级硅碳新材料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于11月10日正式通过专家论证评审,该规划提出的“136发展思路”将为襄城县打造千亿级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规划的引领下,襄城县正在高标准开展2024年重点项目谋划工作,目前已谋划重点项目177个,总投资612亿元,工业项目66个,总投资340亿元,占比55.5%。

其中,河南硅烷四期年产6000吨硅烷和2300吨颗粒硅项目、河南能信热电等容量替代民生热电工程项目、河南天目先导二期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生产项目等一大批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延链补链项目顺利落地襄城,为打造全国领先的硅碳新材料生产基地和全国先进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基地注入强劲动能。

重农务本

农业加速现代化

初冬,襄城的田野里依然一片忙碌的景象。库庄镇关帝庙村村民李俊锋老练地开着犁红薯机。机器过处,鲜薯破土跃出。

“现在种田——轻松!”李俊锋哼着小曲跳下农机,咬一口甜脆的红薯,乐呵呵地感叹,“父辈种田,用牛,用镰。俺们种田,从种到收机械化,优质种苗,科学管理,产量翻番。今年我种了红薯100多亩,辣椒50亩,红萝卜50亩,预估能赚20万元。”

改革开放45年来,襄城按照中央、省委、市委部署,结合襄城实际,持续重农务本,不断创新奋进,“变则通”激活襄城农业一池春水。

“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2002年《土地承包法》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2006年起废除农业税……现在,还给俺们各种种粮补贴。祖国发展日新月异,咱襄城农民生活蒸蒸日上。”襄城县湛北镇山前杨庄村78岁的老党员朱付坤一边整理村志一边感叹。

新时代气象万千,襄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推动“一园三基地”建设,开展红薯、大豆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推广,实施全国大豆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建设……如今,襄城粮食年产量稳定在60万吨以上;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绿色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20个;农民经过培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走上农业产业致富之路……

眼下,放眼襄城,双庙乡2万亩火红的辣椒,正销往全国各地或就地存入冷库错峰销售;“花生小镇”丁营乡3万余亩花生正被送入榨油厂,花生茎、叶、壳正被加工成饲料、燃料、肥料;“谷子王国”颍桥回族镇的谷子加工厂里,精装小米正被装箱,部分出口到欧盟;十里铺镇井内村红薯交易市场,一辆辆满载红薯的车辆正进进出出,销到北京、山东、河北、福建等地……绿色 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正不断增强农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襄城农业愈强、农民愈富,农村亦愈美,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乡村振兴“襄城路径”,农村“颜值”不断提升。朱付坤感叹道:“以前,吃麸子、烧煤油灯、住茅草房。现在的农村,有路灯,有医保,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吃穿越来越有品质,处处二层楼、小轿车,有的村农宅还贴着保温墙。以前哪敢想?俺村已实现了年集体收入从0到近30万元的蜕变,以后还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文旅融合

千年古县看今朝

襄城县历史文化悠久,被确认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已初步形成了“三山两水一寺一庙一古城”旅游格局,境内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5个,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3个,襄城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从上荒山采卖红石,到打造花果山收获致富果;从拥挤混乱的老胡同,到修复一新成为襄城新名片的明清古街……

近年来,襄城做好山水田文章,积极推进首山生态治理,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开发,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提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好家园。

眼下,虽已入冬,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仍是鸢飞鱼跃,生机无限;连绵的首山、紫云山,秋意尚未完全褪去,依然是色彩斑斓;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襄城县文峰塔,一个坐落在首山脚下,一个屹立于首山之巅,风过,拂响清铃,令人豁朗超然;漫步襄城明清古街,红楼挑灯,金碧辉煌,古色古香,落雪成诗……“灵山秀水,太美了!”外地游客李先生称赞道。

“每年春天,首山油菜花旅游文化节、樱桃节举办时,也很美,会有很多游客。”湛北镇北姚社区程巧红说。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紫云镇雷洞村,落日熔金,山灯亮起,农家苑内美食飘香,民宿内传出游客笑声……

民生为本

绘就幸福新画卷

如果改革开放45年是一幅通景画卷,那么民生便是最炫目的点睛之笔。

“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好几年了,从2020年开始在村卫生室拿药,没花一分钱。”对王洛镇肖庄闫村村民闫应甫来说,吃药不花钱是最暖心的举措。

作为全省首批实质性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17个县(市)之一,襄城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成功搭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大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创新医防融合模式,将“两病”(高血压、糖尿病)健康干预纳入县级民生实事,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累计已为6.5万名“两病”群众发放药品209.54万盒。

医疗守的是“生命线”,社会救助兜的是“底线”。自2017年开始,襄城连续6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提高到63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250元提高到470元;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3年8月底,全县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2234.38万元,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2383.26万元,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金246.54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932.96万元。

办学兴教,自古为治国兴邦之大事。近年来,襄城“县管校聘”改革稳步推进,学校食堂改革形成襄城经验,集团化办学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2012年到2022年,全县教育总投入97.58亿元,2023年全县高考一本上线率达20.02%,本科上线率65.46%,居全市第一方阵。

最美不过夕阳红。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智慧养老……近年来,襄城持续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能够满足全县不同层次老人养老需求;引入专业化养老机构,推动5所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中心,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时间已经证明,45年来,襄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沉甸甸的。

工业强县、农业立县、文旅兴县、民生稳县,新时代的襄城,青山绿水环绕美丽城乡,在蓄势崛起,也将映照未来。

来源:河南日报